有心于事 用心成事———访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优秀教师吴修玉
发布时间:2015-04-30 来源: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阅读次数: 【字体: 大 中 小】
作者:记者 王凤 刘林
“能考取武汉理工大,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吴修玉老师。”刚考取该校研究生的周世浩这样激动地说道。
.武汉理工大学复试前一天,周世浩来到吴修玉老师办公室“求经”。周世浩的毕业论文能体现他的优势,吴修玉老师建议可以多谈他的课题。3月25日,拿着吴修玉老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面试的教授很感兴趣,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解、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点,让周世浩在研究生复试中脱颖而出。
像周世浩这样,因为参与吴修玉老师毕业设计而有意外收获的,还有很多。
任教5年来,吴修玉老师多次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有多名优秀学子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有3篇毕业设计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项。
来校工作前,吴修玉老师已经在南车集团工作20余年,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员工,曾经是铁道部专家库的成员。
进入学校工作后,吴修玉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思考,和公办大学比,我们培养的学生优势在哪里?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在企业中的深切体会,他认为培养出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必须要强,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在就业中才有竞争力,才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经过摸索,吴修玉老师在院系内倡导和践行“工程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即按照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的要求培养学生。他在院内狠抓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支持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去,在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不仅如此,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吴修玉老师还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如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以及其他比赛。“大赛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吴修玉老师说道。
除了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吴修玉老师还经常为学生提供外出实习的机会。
2014年的暑假,机电11级的龚超和吴志华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吴修玉便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将他们介绍到“广西金盾门房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带薪实习。实习期间,龚超觉得不适应,吴修玉便利用去广西的机会,对他循循善诱,耐心开导,终于使他摆正心态,全心投入实习。
两个月的实习结束,作为技术员的龚超和吴志华不仅了解了工厂的生活习惯、规章制度和产品的主要结构,还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他们俩也以不错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厂方的一致好评。
实践出真知,干事要踏实。作为机电院教研室主任,吴修玉老师不仅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还善于在工作中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修正和落实。
吴修玉老师发现,以往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要么是老师选学生,要么是学生选老师,这种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选的老师与所做的课题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做的课题不是老师擅长的,学生想做这个课题却被分配那个课题。
为克服这一弊病,2012年初,吴修玉老师提出了毕业设计课题“双向选择”模式,即老师和学生互相选择。在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上,每个老师会提出自己的课题,告诉学生做这些课题会涉及到的知识,听完老师的介绍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两个老师,老师再选择自己中意的学生。“这样做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也能挖掘老师的潜能。”吴修玉老师这样谈到。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发,还直接关系到不少考研学子研究生面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吴修玉老师从来不含糊。
“在开题报告中老师不仅能够指出我们的问题,还把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给我们复习一遍。”周世浩谈到,“遇到疑问,老师和我们一起讨论,一起解决,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很令人感动。”
从提出课题到完成毕业设计,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十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来来回回地打磨,不断地充实,吴修玉老师常常工作到很晚。
“有心于事,用心成事”,这是吴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话。“任何事要想做好,首先要有做这个事的意识,然后努力把想法落到实处。世界万事,不外乎如此!”吴修玉老师总结到。而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