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委教师工作部 >> 师者风范 >> 正文

“三思”化育芝兰香———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朱忠敏

发布时间:2016-10-30 来源: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记者 金华 刘浩然


她所带的5届学生中,有3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斩获省优秀奖。

她独家创建的“兴趣小组”每年都给国内知名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她被学生亲切地誉为“大学四年里碰到最温暖的老师”。

她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骨干教师朱忠敏博士,一位在教学和科研上砥砺前行,以师者的良心化育学生的老师。自2010年7月进我校任教开始,近5年来,朱老师公开发表论文13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5篇。主持8项课题,包括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部属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政府和企业委托项目3项,校级教改基金1项。2015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女职工”荣誉。

在她看来,精研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以心交心化育学生是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和大道。

精研教学方式方法由于父亲和爷爷都是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朱老师受家风熏陶和影响,在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于2010年7月进入我校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初为人师,热情满满的朱老师第一次课上得并不顺利。回想起来,朱老师仍记忆犹新。“上讲台之前,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想把所学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可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的教案还没讲完。”朱老师坦言,最初自己还未从心理上将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和其他教学经验颇丰的老师交流后,才明白教学内容不应“贪多”,知识体系过于发散只会适得其反。

后来朱老师在电信教研室主任王思贤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半年摸索和实践,对学科要求和教学方法有了深刻理解,授课进度和节奏逐渐把握得游刃有余。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授课质量,朱老师切合学生基础不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的实际,从学科体系考虑,在2010年底申请了教学改革项目———加强数字音频教学平台的开发。通过该平台的成功构建,很多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可以借助该平台的实验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打消了专业距离感和畏难心理。

实践出真知,为了有效提高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朱老师将“Android应用与开发技术”的课堂搬到了实验室。第一节课详细讲解重难点问题,第二节课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种理论课后立即进行实践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且在理论课上,朱老师总是会让喜坐最后一排的同学更换到第一排,随时问他们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验中,她会和学生一起讨论发现的问题,指导他们团队合作解决难题。

后来,班上有10名同学选择了该课程方向的毕业设计,朱老师挑了2名学生作为团队领头人。其中之一的黄同学在大一、大二成绩并不突出,但对这门课很感兴趣。经过悉心指导,最后黄同学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当年毕业生论文中唯一一项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荣誉。毕业后,黄同学成功应聘到华为公司武汉研究所工作,现仍与朱老师保持联系。朱老师笑道:“现在,当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颖、前沿的问题,我也会询问他的建议。从学生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反哺教学。”

其实,朱老师不仅孜孜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提升,她还善于在教学中发掘班上的“好苗子”。自2011年9月份开学起,朱老师每年都会建立一个兴趣小组,将这些有兴趣、敢行动的“好苗子”吸纳进来,按他们各自的能力分配任务,一起合作研究课题,促进其能力更好提升。

多年来,朱老师还始终坚持给大三、大四的学生上课。虽然学校每年对部分教师都有减免教学课时的政策,她也本可选择主攻科研,但她不愿放弃每一次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活跃的思维可以激发我的灵感,他们青春的心态可以减少我的疲惫,是教学让我充实并快乐着。”朱老师如是说。

努力提升科研水平朱老师认为,教学和科研密不可分,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和有力支撑。

而她的科研之路,是在武汉大学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开始的。当时她的导师在该邻域成就很高,在其影响下,她对该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光电信息科学的技术与应用,主要集中在遥感信息定量反演理论研究以及光学遥感在大气环境保护和电力污秽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

朱老师强调,做科研要注重实践。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多次在课堂中勉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作相结合。朱老师谈到,刚入校从教时,她所教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一项教改项目。由于初登讲台,缺乏教学经验,她自己对这个项目也没太大把握,但还是决定全力以赴。她吸纳了几名大三学生,组建了一个团队,共同攻关,终于取得圆满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中,有一位同学以该项目为题完成的毕业论文被推送到湖北省,斩获了省优秀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科研思维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积淀方能厚积薄发。朱老师认为,科研路上切忌眼高手低,一定要脚踏实地。她在课堂上一再叮嘱学生,科研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注意学术前沿,更要观察社会动态,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2012年武汉发生了严重雾霾,大气环流将北方燃烧秸秆而形成的污染物吹到南方,武汉的天空骤然变成黑黄色。受该现象的启发,朱老师与武汉的环保局合作进行了一个“预测灰霾”的科研项目,并作为“湖北省区域环境监测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2012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在该项目中,朱老师将组建的兴趣小组的同学纳入进来,其中有一位10级的刘勇同学,数学和编程能力极强,朱忠敏老师给他安排了一个与其实力相匹配的课题。通过这种吸纳学生参与科研的方式,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获得了提高。后来,刘勇的毕业论文成绩不仅在学校名列前茅,还以较高的分数拿到了省优。求职路上,他与“985”和“211”高校的研究生同台竞技,最后进入了南京电子研究所,得到了一份与专业相关且含金量很高的工作。而有类似经历的学生还有多名。

近5年来,朱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科研路上不忘初心,一路前行,承担多个课题和项目,收获丰硕。而这无疑又让她在教学上更具底蕴而得心应手。

对此,朱老师十分谦虚,“未来的路还很长,仍需更加努力”。

以心交心化育学生回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朱老师想起了第一次代课时,因为过于紧张,在演算公式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虽然及时纠正了,但还是感到一丝愧疚。下课后,一名男同学主动找朱老师谈到:“老师,您今天上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以后您可以适当放松一点,大家都可以理解。”此后,朱老师对这名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后来经常和他交流课堂教学问题。直到现在,这名同学还和朱老师保持着联系。今年教师节,这名同学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问候朱老师近况。

谈及和学生相处融洽的原因,朱老师说:“一位好的教师不仅仅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师,也应该是学生的益友。而要和学生交朋友,亲和力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我相信真诚地以心换心能拉近师生关系。只有学生愿意和我敞开心扉,我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执教多年,朱老师教过的优秀学生不胜枚举,令她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位“问题学生”。当时,这位06级毕业生的挂科率非常高,在选择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时被落选了。朱老师将这位学生收在麾下,在设计过程中全程辅导,并没有因为学习成绩对他产生偏见,而是耐心讲解他提出的所有问题,经常鼓励他天道酬勤,只要真正努力就能做好毕业设计。她坚信只要付出总会有回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这位同学的毕业论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每年节假日,朱老师都会收到这个学生的亲切问候,被其称为“大学四年里遇到的最温暖的老师”。

“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唐僧’,经常在班上‘念经’。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他们举例,帮助他们进行学业和人生规划。他们有进步,我就很开心。”朴实的话语,尽彰一位教师的拳拳之心。

谈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她认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刻苦专研的精神。她强调,现在是一个波涛汹涌的时代,如果你不想被大浪吞噬,你只能选择因势而变,踏浪而行。她希望当代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方向和人生愿景。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平时生活中,做事不要好高骛远,切忌眼高手低,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创造自己的精彩。